阆中祭祀狗狗:中庸禅解“克 己”(上篇 )( 阆中市人大冉顺德 网名 网谈心头)
中庸禅解“克 己”
阆中市人大 冉顺德
(2003年6月17日年在四川省阆中市党校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上说课的说稿)
儒教源于尧舜“精一”的思想,“一以贯之”,相信人伦共性与自我本性天然一体,修身“克己”是为了恢复与人伦共性一体的自我本性,将自我本有的能力发挥出来,与天下大同阆中祭祀狗狗。《大学》开张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欲明明德于天下”,将自我本有的潜能开发出来,展现出来,“日日新,日又新”,达到人格上的高峰境界,道德完善,至善至美,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通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去除自己人格障碍的内心纠结,发现良性,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修正自己的言行,身体力行仁道由个人而家而国而天下。
我国儒教思想,从西汉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开始至二十世纪初两千多年来,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灵魂,至今仍沉淀于国民的日常言行底蕴,鼓励着中华儿女奋发有为阆中祭祀狗狗。期间虽有东汉初明帝引佛教传入中国,魏晋清谈的玄学盛行,但都没有动摇儒教的主导地位。因为佛教进入我国初始未被广泛接受;魏晋“清谈误国”成为历史教训 。在隋唐佛教最鼎盛时,韩愈写出了《原道》一文,提出:“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提出了中国的道统问题,开创了儒学内部理学心学之争将儒教推至一个新境界及至今天。
有资料介绍:在日本,儒学在16世纪从我国传入日本,为日本人学习提供了第一真正的推动力和框架,促使他们提倡有德性的生活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日本很快成为一个儒学研究中心阆中祭祀狗狗。日本尽管内乱频繁、自然资源有限及常常发生灾难性的地震,但是日本人仍然建立了一个最终接受儒学对学术研究重视的社会。当日本在19世纪后期迅速从一个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社会的时候,它建立了一个基于对研究的大量投入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取得极大成功。
在韩国,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在汉唐就传入朝鲜半岛,创建于公元992年的国子监,1398年更名为成均馆,1946年改建为成均馆大学阆中祭祀狗狗。该校现在仍以儒学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就象我国清华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样。该校一年级学生都必须学习《儒学原理》。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到文庙去祭祀孔子。韩国现在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主要课程就是儒教的《四书五经》。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仍有300多座,利用寒暑假对中小学生进行儒家修身和忠孝仁爱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很多学者将韩国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由于强大的儒家文化传统,韩国社会发展非常强调社会伦理价值。
在新加坡,从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阆中祭祀狗狗。1982年春节,时任总理李光耀就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教育当局宣布在中学三、四年级开设《儒家伦理》课,以培养具有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一代人。1988年10月,时任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五大共同价值观:(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我国近代,儒教遇到历史上最冷的冷落阆中祭祀狗狗。由于清朝中后期封建集权实行闭关锁国,错过了西方在科学思想指导下强盛的历史机会。二十世纪初,我国激进知识分子将我国国力极弱的原委归咎于传统文化主要是儒教提出打到的口号,欲以彻底废置之风延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所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形成阶段,就打上了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孟文化是腐朽没落文化的甚深烙印。虽然,在一定文化层次中的人群一直提倡传统文化,如1921年梁漱溟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公开维护孔子学说,开创新儒学;1932年熊十力发表《新唯识论》,重建新儒学本体;1935年王新民等十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提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牟宗三等四位教授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宣言》,提出中国文化有其世界的重要性;大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反省对传统文化的失之偏颇,精英层开始提倡国学逐渐成为当今的主流共识,2004年许嘉璐等72位社会名流发表《甲申文化宣言》,认为“华夏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提到了“身份认同”的历史高度,提出“愿与海内外华人一起,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懈努力”。但是,广泛的基层民众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感觉,印记的是范进、贾政、孔乙己、鲁四爷等文学作品形象,对我国在思想文化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灿如明星的杰出人物如孔子、老子、子思、曾参、孟子、庄子、周敦颐、朱熹、陆九渊、宋濂、方孝孺、王阳明、顾炎武、王夫子等真实面目知之甚少。思想停留在排斥传统文化的人不是少数。即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也大多走偏锋、入盲道。民间信仰更是岌岌可危,莫衷一是。一千四百年前韩愈《原道》提出的问题又现实地摆在人们的面前,较那时更为严峻。不说自己身边熟人对儒家所抱的偏见以及网络爆料失德者的不堪的例子,反身自省,就足以说明问题。比如我因为好读书而读了好些年佛教方面的书,佛教作为世界宗教,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其三世因果律及终极关怀在摄化人心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它传至我国后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积极入世的儒教内容,佛门泰斗同时有深厚的儒教文化功底,禅宗六祖高唱“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明末四大明僧之一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世称云栖大师)《竹窗合笔》一书主张“佛儒相资”,“凡人为恶,有违宪典于生前,而恐堕地狱于身后,乃改恶修善。是阴助王化之所不及者,佛也。僧之不可以清规约束者,畏刑罚而弗敢肆,是显助佛法之所不及者,儒也。”佛儒“不当两相非,而当交相赞。”说“儒、佛二教圣人,其设教化各有所主。”“儒主治世,佛主出世。治世,则自应如《大学》格致诚真,修齐治平足矣,而过于高深,则纲常伦理,不成安立;出世,则自应穷高极深,方成解脱,而于国家天下不无稍疏。”“圆机之士,二之亦得,合之亦得,两无病焉。”他将儒分为“诚实之儒、偏僻之儒、超脱之儒”三种,超脱之儒对佛教“识精而理明”,“深信”,“力行”是为“真儒”。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主张“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近代佛教泰斗太虚大师认为“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则佛成、是名真现实”,当代净宗泰斗净空法师遵循《观无量寿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净业三福”要求,将其作为往生西方的入门基本条件,成为圣贤心学的重要部分。但是,现在一些信佛者大多是求保佑平安,某升官发财,与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揭示的佛教立教宗旨大相径庭,缺乏正信令人很是失望。于是我努力补上儒教文化这一课,才发现,儒教文化不是我青少年时期接受教育的那种说法,它不但不是腐朽没落,恰恰相反,它充分发挥自己本有能力的独特的修心方法并不保守,自我本性与人伦共性本来一体并不扼杀个性,个人当下言行符合现实社会规范以将自己的个性能力充分展现张扬。主张个体在现实具体人际环境、结合具体人际事件、充分展示人伦共性的自我道德能力、完全张扬人伦共性的自我美好德性,是我国的文化精华、民族之根,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沉淀到中华民族的心理底蕴并将继续孕育沉淀,必将随着实现中国梦走向世界、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走向未来。而且事实上,儒家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等理念已经在“三元汇通”的新文化中成为核心理论。
“三元汇通”中传统文化这一元,圣贤心学为民众身心健康服务,看重生活的实际经验内心的真实体验,看重对日常生活健康心理有帮助的符合科学的具体方法 阆中祭祀狗狗。自我本性人伦共性,是本来存在的运动常态、普遍个性、自我全体、随心顺意、包容所有个性差异大同,发现良性“一异分全”大圆满。自强不息,解除思想上的桎梏。通过心的内省自证,在自觉自为的基础上,致良知、尽良能服务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说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矜孤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阆中祭祀狗狗。在孔子的弟子中,颜渊德行第一,为儒门“克己”的榜样,一是外鲁内秀、二是好学笃行、三是安贫乐道、四是尊师重道。《论语》里有多处弟子问仁,孔子根据问话者的特性而回答有所不同。颜渊最能克制自己,孔子赞扬颜渊的心可以三个月那么长的时间里都不离开仁,而其他的弟子一月内就不过只几天而已。所以孔子回答颜渊说能够解除自己内心的纠结减少自己内心的遮障,恢复自己与人伦共性一体的本有良性、言行符合现实社会共同规范就是“克己”之仁。孔子告诉颜渊,一旦天下的人都做到克己复礼,共同遵守符合人伦共性的现实社会规范,社会就回归到人人各尽所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社会。仁不是自己要求别人做到,而是人人首先自己做到。道德的力量在于社会人人自觉、从自己做起。“克己”就是人伦共识社会规范往自己内心求,从自身做起,从我做起。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克己的重点是什么?颜渊听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后,接着问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孔子回答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阆中祭祀狗狗。”“礼”就是人伦共性的现实社会规范,我们本有的良知良能。不符合人伦共性现实社会规范的,不符合我们本有良知良能的,不该看的眼就不要看、耳就不要听、口就不要说、身就不要去行动。这就是“克己”的具体内容。孔子说“克己”是自我克制,使眼耳口身对不符合人伦共性的社会规范及自己本有良知良能的不视听言动。由此我们得知,克己的重点是修身,修正我们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发于自于自己本有的良性即人伦共性,使自己的内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且内符合与人伦共性一体的自我良性,外符合社会规范。《大学》里也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自我良性与人伦共性一体称为“中”,现实言行与社会规范一致称为“和”,修身以“致中和”。《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克己的重点是修身阆中祭祀狗狗。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身体的言行如何得以实现?眼耳口身不过是外在的肉体器官,受自己视听言动的心意支配。假如没有心的指令,肉体的眼耳口身能视听言动吗?假如心指令眼耳口身望山听风说岩登崖,肉体的眼耳口身会去看水听潮说波踏浪吗?可知,我们克的不是自己肉体组织接受色声或执行指令言动的眼耳口身,而是支配自己眼耳口身视听言动的自己内在的心意。所以,“克己”关键在于管住自己的心。我在市委组织部作办事员时,领导说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不要吃;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不要去;管住自己手,不该拿的不要拿;管住自己的心,不该想的不要想。”我感悟到要管住自己的嘴、腿和手,首先是要要管住自己的心。如何才能管住自己的心呢?我以后读书就特别留意管住自己心的方法,虽然我做的不是很好,也有心猿意马的时候,我读佛教书时注意到了念佛的方便法门,也注意到禅宗里参禅的甚深玄机,出家人天天念佛、面壁成佛的方法,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使我更加注意我国传统文化里介绍的克己修身系统方法:“克己”清除自己思想上的纠结自己本有能力发挥的遮障,以使自己本有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内圣外王。《大学》说自己欲将自己本有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明明德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步是“格物”。
《大学》“格物”的“物”指的是自己内心深处存在的非人伦共性自己心性本体的潜意识,是无始劫以来生命轮转积聚的生活经验、愿望追求、观念思想的沉淀阆中祭祀狗狗。虽然不是自己本心本有、也不被自己当下意识明觉意识,但它却真实存在且左右自己当下的思虑情感言行而不自知。“格”者“容”也。所谓“格物”即是“容物”。我国古代圣贤时时不忘自己“与天地同根、与万物一体”。夜深静坐就是排除阻挡自己潜意识浮现的自我观念形成的遮障,消掉自己意识与潜意识存在为二的隔离,与所有随意浮现的潜意识念头融为一体,不迎不拒,来知其何来、去知其自去,觉知而已。即为“致知”。知而有感,不加任何人为意念,内心自在体验,内心自然感受,或舒适受用,或厌恶焦虑,就是“诚意”。听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体验,“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臭”,将令自己舒适受用的与自己本性社会规范符合的保留之,将令自己厌恶焦虑的与自己本性社会规范不一致的去掉之,即是“正心”。
《大学》“八条目”,前四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克己的内在功夫,后四条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具体落实阆中祭祀狗狗。我们知道,我们每一言行都接受我们内在心念的支配。那么,我们说什么、如何说?干什么、如何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支配自己言行的心念。我们平常说心是在笼统的概念下使用。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前的《大学》一书将“心”就细分为了不可言说的主体能“格”之者、能明辨的“知”之者、能感受的“意”之者及能指令言行的“心”之者。完善自己的道德要从“格物”做起。修身是具体落实。但是,(1)我们口说身行及神情状貌要符合人伦共性自己的良知良能及社会规范,那么指令自己口说身行决定自己神情状貌的心念指令就必须符合人伦共性自己的良知良能及社会规范,要在自己的言行表现之前就对自己的心念进行抉择,将符合人伦共性自己的良知良能及社会规范的予以保留适时实行,将不符合的予以去除,择善去恶,这就是“正心”;(2)对自己的心念择善去恶,就应当听从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用自己的心感受体验,真情实感与自己本性社会规范相符的善带给自己内心的舒适受用、与自己本性社会规范不相符的恶带给自己内心的厌恶焦虑,就是“诚意”;(3)自己的内心要能体验,就应让自己内心觉知意意识任意浮现出来念头,不加分别取舍,象明镜照物一样,唯知觉而已,称为“致知”;(4)欲对任何出现的念头致知,首先就应包容自己偶尔随时出现的任何念头,不加压制,排除任何可能压制念头浮现的观念情感。这里的关键就是既要排除压制念头浮现的任何观念情感,又要任其任何观念情感浮现不加丝毫压制,既要不着意又要不着意于不着意,佛教将此描述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生灭灭已”微妙状态。称为“格物”,“格物”的本质是“容物”。
所以,《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阆中祭祀狗狗。”在我们欲将念头表现于外在言行的瞬间用工夫。是在通过任其念头浮现不加压制分别取舍的容物即“格物”后,对任何念头皆明明白白知道如同明镜照物了了觉知的“致知”,再通过自己内心的感受体验,用自己的感受体验来识别善恶,善的就是善,恶的就是恶。要自信自己本有“舍生取义”及“是非、恻隐、羞恶、恭敬、辞让”的本有能力,孟子称为人人本具的良知良能“本心”。儒教与佛教都认为我们的问题出在自己不相信自己本有感受体验是非善恶的先天能力,不敢放心使用自己本有的感受体验进而分别取舍拾取是非善恶的“诚意”“正心”能力。所以,儒教与佛教都教导我们修行不过就是恢复自己自己本有的本心而已,孔子要我们“反求诸己”,孟子要我们“拾其放心”。我们本具如实分别善恶的本能,我们本具分别是非的本性,就是良知良能,说“分别”都是勉为其难,不得已如此表述,因为我们自己的本性与人伦共性社会规范本来一体。人伦共性与自己心性本来一体就是我们的良性。发于良性的与当下适宜的善念就是良心。对我们平常“道在近求诸远,道在易求诸难”感到非常遗憾。
简言之,“格物”就是“容物”,任自己潜意识浮现不加任何压制分别取舍,排除展现本具良知良能与人伦共性社会规范本来一体的遮障;“致知”对浮现的任何念头情感如实觉知,来知其何来,去知其自去,不迎不拒不留;“诚意”就是用心如实感受放心体验每一心念带给自己内心欢喜厌恶的真情实感;“正心”就是听从自己内心感受体验,去恶存善,增长与自己良性一致善的心念并适时指令自己的口身言行之阆中祭祀狗狗。
由此可见,克己的首要功夫是“格物”阆中祭祀狗狗。将本来是“心”的生发当下视听言动心意的潜意识中过去的经验、习惯、观念等,转化为了自己容纳的对象,将不是自己本心的积垢“物”升华为与自己一体的存在。唯有通过“格物”这一步,将不被自己觉知意识的背后支配力量的潜意识存在浮现出来,融为一体,才有后来的如实觉知、感受体验、分别取舍,以及由此变为觉知意识的主动支配。将自己的心念外在化视之为非自己本心所有的“物”,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在这里,通过“内省自证”,视自己内心生起的心念如视自己手掌上的纹理叫“自觉”,玩转自己内心生起的心念如玩转自己手中转动的小球叫“自为”,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以正确的观念捡择自己的心念叫“致良知”,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去恶为善服务社会叫“尽良能”。如理学“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所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之将生,必先几动焉。几者,动之微也,皆可观焉。是喜怒哀乐和于中也,则就之;是喜怒哀乐不和于中也,则去之。有不善,知之于为兆之前而绝之。故发而皆中节也。”观念决定命运。假如自己的根本观念错误,不说会误导自己做出错误的抉择,既或干着正当的事,自己内心也会很纠结,甚至出现负罪感,不可能全力以赴,更不可能达到至善,体验高峰。
佛门的静坐、念佛、参禅、持咒等现代心理学称为“正念冥想”的方法可作为“格物”以“内省自证”的方便法门阆中祭祀狗狗。宋明理学及心学名家如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都曾对佛教禅宗下过实在功夫,其学说深受佛学影响。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晚年学佛,与高僧交游,尽从其道,认为“佛氏之道,与吾圣人吻合”,尝试调和儒佛两家学说而熔于一炉,“斟酌深浅而融通之。”“说知此理,则百年之嫌隙可以一日解,终身之蒙蔽可以一语通,滔天之罪恶可以一念消。”元末明初道学大家宋濂对佛教典籍潜心饱饫,自称“颇有见于斯(佛学)。”他说“本于章逢之流,四库(指经、史、子、集)颇尝习读,逮至壮龄,又极潜心于内典,往往见其说广博殊胜,方信柳宗元谓(佛)与《易》、《论语》合者为不妄。”明末清初理学家刘宗周指出“释氏但见其流行,儒者独见其真常。”“释氏于天地万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复说,而只守此明觉。世儒则不恃此明觉而求理于天地万物之间。”“儒者之道,从至变之中以得其不变者,而后心与理一。释氏但见流行之体变化不测,故以知觉运动为性,作用见性,其所谓得不生不灭者,即其至变者也。”“以至变为体”。故笔者认为,中庸禅融通儒、道、禅,正好相互补充,以儒“一以贯之”补世人对道、禅流变不拘的误解,以道、禅运动变化补世人对儒固执僵化的误解,使之如“易道”“太极”,相对一体,全体大用。
古人理解圣贤心法“克己”首要功夫在“格物”,“一日三省”、“反求诸己”、“能近取譬”等“内省自证”不是空谈玄妙,而要与自己的日常人事联系起来,是联系实际“格”自己心上之“物”,在每遇一件事上“格”不符合自己本具良性的欲言欲行的心念,此“物”生于心,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予以“格”之,要“戒慎不睹、恐惧不闻”阆中祭祀狗狗。比如,庄子笔下的粘蝉者心系于蝉,制带钩者心系于带钩,天下万物非蝉非带钩者不入于心,若偶入于心,则视之为“物”而排遣之。不要将此“物”与现代哲学上的物质之“物”概念相混淆,更不要理解为物理学意义的实体物资之“物”。《王阳明集》记载:在王阳明年轻时,他立志要成为一个圣人,圣人本来是一个社会人伦概念,是在社会人际间成就,是自己的心及其言行如何与圣人同,那么,影响他能否成为圣人的自己的心及其言行以及社会人伦规范应该是他作为的对象,是他应该努力“格”的“物”。可是,他年轻时受到朱熹“格物”是“格事事物物之理”这一笼统说法的误导,跑去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圣人没有做成,大病一场差点格送了命。在他龙场悟道后,才明白圣人所说“格物”的真实含义。有一当官的,听王阳明说学后,对王阳明说:你的这套理论很好,只是我公务繁忙,没时间学 阳明告诉他:谁叫你离开公务,空对空学习?你既有公务,就从干好公务上学,才是真克己格物。如你审一案子,不可因为对方回答的没有条理,你就生气发怒重办;不可因为对方回答的语言圆滑,你生起喜欢轻办;不可厌恶对方托人说情,就就对其随意处置;不可因为对方哀诉请求,你就感情用事;不可因自己事务繁忙,你就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谄毁罗织,你就随人意思处之;以上等等,全在你心里自己明白自己掌握,你应该精细审察秉公办理。惟想此心假如有一毫偏私,枉人是非,就应克之,这便是格物克己。公务之间,皆是实学。若离开了自己公务,另寻克己功夫,就是著空。由此我想起自己十几年前到海南旅游,听到“翻的过一座山头,却翻不过一个枕头”的笑话,现在我明白,那不是翻不过一个枕头的问题,实质是翻不过自己的心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由于我们的注意力始终落后与当下。前一瞬残留于大脑的痕迹也有可能障碍自己与人伦共性当下保持一体。比如,我们在鱼翅广场乘船从嘉陵江顺流而下游览,过锦屏山脚下,被锦屏山的秀丽所吸引,忙着摄影。船已经到了白塔山脚下,可你满脑壳装的还是锦屏山,对白塔山的雄壮视而不见,错过了摄影白塔山。你到了白塔山脚下,自己脑壳里残留的锦屏山的影子影响了你对白塔山的欣赏,就是你需要“格”的“物”。水动影昏、心定识明。
超度狗狗,祭奠宠物,祭祀宠物狗,祭祀宠物猫,怎么超度狗狗,祭奠狗狗,祭祀狗狗,狗狗去世祭拜,纪念狗狗,祭奠狗狗头七,祭祀宠物猫咪,纪念狗狗去世
宠物离世后,如何进行缅怀纪念?随社会人们的生活内容也日渐丰富和文明程度日渐提升的表现,网络祭奠宠物也体现绿色祭祀的理念,
平日里,工作的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人们的神经疲劳又紧张。而在动物面前,他们只需要轻松地做自己,而不需要任何掩藏与戒备,这是人与宠物情深的原因之一。人们可以通过饲养宠物来调节情绪,有的宠物几乎就是主人家庭的一员,像主人的孩子一样得到关照和宠爱,它们给主人的家庭带来欢乐和幸福。宠物离世让我们内心充满悲伤,如何让这个“家人”永远在我们身边,不如试试网络宠物祭奠。
一、关注公众号 :sqjisi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代祭宠物视频 ☟点击查看! 我也想代祭宠物 请点击 ☚
需要资料:宠物名+主人姓+住址
代祭视频什么时候反馈?一般收到费用后,立即排期安排,一般1周内反馈视频。
本文链接:https://chaodu.jisijidian.com/post/1443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